Passage 1 Mites and Their Hosts小虫与宿主
(重复2017.09.16加试新题)
小虫(Mites)与宿主(hosts)之间有三种共生关系,分为损害宿主的寄生型(parasitism),对小虫有利但对宿主无害的偏离共生型(commensalism),互相都有利的互利共生型(mutualism)。科学家发现有的生物身上有专门供小虫生存的囊(mite pocket),但他们却是寄生关系,因为这些生物想要将损害降到最低,所以将小虫限制在囊中。
Passage 2 Extinction of the Mammoths 猛犸象的灭绝
(重复2017.01.07首考测试新题)
本文介绍了古生物猛犸象的栖息地和捕食习惯的改变。科学家们发现猛犸象在更新世(Pleistocene)末期大量死亡,在寒冷的更新世时期中有几次较为温暖的时间段。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解释猛犸象大量死亡的模型,说它们的灭亡和气候变化有关,气候变暖引起冰川消融,栖息地所所见。猛犸象吃草为主,而草地被分离,森林也占据了原先的草地,食物变少,逐渐灭绝。这一模型无法解释所有的灭绝现象,在北美就不适用,因为北美草原广阔,动物们可以迁徙,接触到其他植物。
Passage 3 Industry during the Rome Empire古罗马的产业
(重复2018.05.06加试新题)
罗马帝国的工业非常发达,但产品几乎只在本地销售内用。而且罗马并没有发展出工业革命。原因一是罗马贵族偏爱农业,投资不会大量涌向工业。二是虽然罗马玻璃工业爆发式增长,但这只是个例外,总体上没有新技术出现。
Passage 4 埃及农业的起源和发展
(话题重复2018-01-28 Early Food Production in Sub-Saharan Africa)
埃及分为上埃及和下埃及,上埃及的人主要以放牧为生,游荡在沙漠中。下埃及发展了农业文化,农业起源稍晚一些,原因是埃及有相对充足的资源。最初农业起源种植的谷物和饲养的牲畜都是进口的。埃及农业灌溉主要靠河水,每年有一次可预测的尼罗河泛滥可以润湿土壤,清除堆积的盐从而有利植物生长。居民们睢一需要担心的是高度问题。
Passage 5 陨石撞击导致白垩纪末期物种大灭绝
介绍了陨石撞击导致的物种灭绝(包括恐龙)理论的发展和证据等
Passage 6 Olmec Art 奥尔梅克艺术
(旧题重复2018-05-06,2017-08-26,2017-03-04,2015-06-13)
Passage 7 United States 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s美国州际高速公路
(重复2018.03.31,2018.09.17,2017.05.13,2017.03.04,2016.09.25,2016.06.04)
Passage 8 Long Day Length and Flowering Plants
(旧题重复 2016-06-18,话题重复2013-01-12 What controls flowering)
植物可以根据一天的日照时长来决定是否开花,后来研究发现植物可以测量黑夜的长度而不是白天的长度。首段引出话题,描写植物能够感受季节变化,如秋季落叶。第二段开始立论,认为植物感知季节变化也许依靠气温和降雨,但是气温和降雨变化无常(capricious),并不是稳定信号(not reliable signals)(驳论)。而在任何纬度任何一天中恒定规律变化的是光照量,所以推测植物可能依靠光照量的变化来感知季节变化,这被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(photoperiodism)(再立论)但最近研究发现,植物感知的并不是光照时间,而是连续黑暗的时间(驳论再立论)。更深入的研究发现,导致植物感受黑暗的是自身光敏色素(phytochrome)的存在。光敏色素分为两种形式:压制开花状态和促进开花状态。而连续黑暗时间的变化会诱导这两种形式的互相转化。
Passage 9 Predators' Effect on Species Distribution 捕食者对物种分布的影响
(重复2018-01-06,2017-05-06,2016-12-10首考新题)
开篇用实验引入。这些实验是加入一种实验中所有食草动物(prey)的捕食者(predator),结果是捕食者吃掉所有猎物。但这是人工实验,自然界中并不常见,而是会在捕食者与猎物之间达到一种巧妙的平衡。第二段举例猞猁(lyxn)和狼。原本猞猁数量较少,和狼的食物相同。之后由于这一地区引入了外来物种兔子。猞猁为解决饥饿问题,改变食谱开始吃兔子,后来兔子的数量就呈现为以10年为周期的增加或减少。而猞猁的数量趋于稳定。第三段说猎物和捕食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也较为复杂。举例说某个森林里某种鸟以虫子(bug)为食,但鸟离开后虫子数量反而减少。第四段说捕食者之间的竞争也会影响物种的分布。
Passage 10
有些专家将气候的改变和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,事实证明两者并没有什么关系。
Passage 11 Prey Fish 作为猎物的鱼(怎样躲避捕食者)
(旧题重复2017-02-26)
开篇说鱼有各种各样的办法躲避捕食者的进攻。下文对这些方法做了具体的分析。比如通过成群结队(schooling)在一起来躲避捕食者。捕食者经常缓慢穿过一个鱼群(school),此时鱼群一分为二,一部分游到捕食者的前面,剩下一部分聚在一起待在捕食者的后面,这样捕食者周围基本形成了一个没有猎物的区域。因此保持了和捕食者之间的安全区。研究表明,在大群体比小群体更容易逃生,所以一有机会,鱼就会成群游动。
Passage 12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
欧洲工业革命的浪潮在17世纪掀起,给欧洲各国特别是英国带来了科技、经济等方面的发展。英国的工业革命最先在纺织业发生,再扩散到其他产业。开始利用水能,后来利用煤炭,这也迫使很多工业区靠近煤炭产区,因为煤炭不好运输。这种趋势也影响到了商品运输,用蒸汽机做船的动力,因为人们希望能够有更便宜的运输费用。
Passage 13 生物学
讲一种幼虫,它的逃跑技能是分泌一种丝,然后很快从叶子边上跳下去,看起来就像突然消失了一样。它还可以突然变色,多数时候是绿色的。虽然吐丝这种技能很有好处,但是也有代价。它悬挂在空中的时候(有时长达一个小时),会增加被捕食者捕食的概率。它的丝会消耗营养,让它减缓生长。
Passage 14 Thermal Regulation in Turtles乌龟的温度调节
首先明确池塘里的龟因为不够大,所以必须要通过晒太阳(basking)的方式来保证自己的体温。后面继续写日照的好处,如激活维他命D,促进钙的形成,帮助除去藻类(algae)和水蛭(leech)等。其次,和很多爬行动物一样,小型的乌龟需要通过所处环境的微气候(microclimate)来调节体温。乌龟对于环境的熟悉程度也会影响其热调节。做实验对比,熟悉环境的龟比不熟悉环境的龟,更容易调节自己体温,因为前者更容易找到哪个地方较温暖,哪个地方更凉爽。此处设置了推断题,对试验结果加以判断。第三,对于大型龟而言,调节温度比小型龟要困难。小型龟很容易找到阴凉,或者钻到土里,但大型龟就必须依赖大片的树荫。举例,一个低纬度地区的岛屿,雨季来临时,水草丰茂,岸边的食物较多,能够吸引很多乌龟从岛屿中部过来,由此也能导致产蛋更多。但因为岸边树少,故其中一个问题是很难避免自己身体过热。为数不多的树荫,会被体型较大的乌龟所占领。最后提到了海龟,其中就有著名的棱皮龟(leatherback),举了很多例子,它的体温通常能比周围水温高10度左右,而脚蹼血管的对流排布(countercurrent exchange system)讲其血管(vessel)排布得很合理,减少了由肌肉活动所产生的热量的散失。
词汇题:
朗阁讲师周洋点评
本次考试中出现的若干套题仍然大多采取新旧题目搭配+1篇加试的模式,考生复习时需要进行4篇文章80分种的模考。因为近两年每场阅读会涉及多套试卷,而ETS题库有限,所以高频话题年度重考频率越来越高,比如本场考试涉及的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、更新世末期猛犸象灭绝、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和英国工业革命。以上话题在TPO和近两年机经中有大量内容可供参考,提前准备好考试就更从容。
此外,词汇题在大量重复TPO词汇的同时,也涉及结合文本含义的答案,例如Predecessor = manufacturers who came before the Romans,出题更为灵活。
考试预测
重点复习2017年及18年至今的机经内容和词汇题